跳转至

U1-1 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

概说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入高二的物理必修三的学习了。先交代一下我的写作风格吧——

  • 正文部分保持严谨准确的风格,但是会尽量用一些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一些概念。

  • 例题部分会使用Admonitions(提示框)来框定题目,并且会在题目下方给出解答。

  • 对于正文之外的我的闲话,会以footnotes(脚注)或者简单的“括号”的形式来表达。

  • 对于一些补充性的概念,也会使用Admonitions(提示框)来框定概念或以footnotes(脚注)的形式表达。

再来说说物理必修三。必修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章节:

  • 第一章:静电场

  • 第二章:电路及其应用

  • 第三章: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

  • 第四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来,这本书主要讲电学、电磁场和能源的相关知识。其中,电路及其应用和电磁场与电磁波初步是比较重要的章节,因为它们涉及到我们生活中很多的问题。比如,我们在使用电器的时候,就需要了解电路的原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电器正常工作。同样,我们在使用电视、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候,也需要了解电磁场的原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最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也作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也需要我们简单掌握。

好了,现在正式进入物理必修三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 电荷守恒定律》的学习吧。

电荷

我们已知的电荷

在初中,我们已经初步接触过电荷的概念了。我们知道,正电荷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而负电荷是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我们也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记性再好一点,我们也会想起来,表示电荷的多少的物理量叫做电荷量,简称为电荷,单位是库仑,用符号 \(C\) 表示。通常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数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数表示。

对于电荷量的常用单位,我们有以下换算关系:

\[ 1C = 10^6μC (微库) = 10^9nC (纳库)\]

元电荷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的绝对值为 \(1.602 \times 10^{-19} C\)。称为元电荷,记作: \(e = 1.602 \times 10^{-19} C\)。它是一种基本单位,因为我们发现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可以类比化学中的阿伏伽德罗常数)

到目前为止,这些内容都是初中物理讲过的“旧知识”。那么,上了高中,我们对电荷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这么肤浅的层面了。我们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电荷的「高级知识」。

摩擦起电

由初中化学知识可知(不是说好了高级知识吗),我们知道,物质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通常情况,原子核的正电荷数等于电子的负电荷数。所以物体整体对外不显电性。

在摩擦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对于外层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差的原子的外层电子会转移到束缚能力强的原子中去。这样,一个物体就失去了电子,总核电荷数大于电子电荷数,物体对外显正电;另一物体得到了电子,电子电荷数大于核电荷数,物体对外显负电。并且,由于这个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局限在相互摩擦的两物体之间,所以摩擦过后两物体所带的电荷必然是「等量异号」的。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指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指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导体中外层电子容易脱离原子核,在物体内部自由运行,成为自由电子。当这些自由电子开始发生定向移动时,导体内部就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绝缘体中原子核束缚能力很强,几乎没有自由电子存在,所以很难形成电流。

电荷守恒定律

因为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们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在任何自然过程中,电荷的代数和是守恒的。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只有这么多,下面是一道例题。

例题

完全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一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 \(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多大?

  2. \(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多大?

先说解法。在计算接触的两材质相同物体的电荷的转移时,其所带的电荷相加(相同电荷直接相加,异种电荷相减),将计算所得的结果取绝对值,就是这两物体的总电荷量,每个物体的电荷量就用总电荷量除以2即可。

想要知道为什么这么计算,我们的视野需要回到微观层面。在两相同材质物体接触时,由于两物体原子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相同,外层电子将会在两物体之间均分。当两物体同时带正电/负电时,两物体都缺少/富余电子。物体接触、电子均分后,两物体的总电荷量不变,每个物体的电荷量变为原来电荷总量的 \(\cfrac 1 2\)

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参考下面的图。

电荷(电子)转移示意图

请注意, \(-e^-\) 表示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

所以在这道题中,我们不妨设金属小球\(A\)\(B\)都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对于1问,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我们知道,\(A\)\(C\)两球的总电荷量为 \(e\) ,所以第一次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 \(A\) 球: \(\cfrac {1} {2} e\)\(C\) 球: \(\cfrac {1} {2} e\)\(B\)\(C\) 两球的总电荷量为 \(\cfrac {3} {2} e\) ,所以第二次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 \(B\) 球: \(\cfrac {3} {4} e\)\(C\) 球: \(\cfrac {3} {4} e\)

所以1问中,\(A\)\(B\)两球电荷量大小的比值为:

\[\cfrac { \cfrac {1} {2} } { \cfrac {3} {4} } = \cfrac 2 3\]

对于2问,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我们知道,\(A\)\(C\)两球的总电荷量为 \(e\) ,所以第一次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 \(A\) 球: \(\cfrac {1} {2} e\)\(C\) 球: \(\cfrac {1} {2} e\)\(B\)\(C\) 两球(异种电荷)的总电荷量为 \(\cfrac {1} {2} e\) ,所以第二次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分别为 \(B\) 球: \(\cfrac {1} {4} e\)\(C\) 球: \(\cfrac {1} {4} e\)

所以2问中,\(A\)\(B\)两球电荷量大小的比值为:

\[\cfrac { \cfrac {1} {2} } { \cfrac {1} {4} } = \cfrac 2 1\]

静电感应

首先,关于书上的实验,推荐大家去b站搜索相关视频先看一遍。

点击观看静电感应实验视频

静电感应是指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导体时,导体内部的电子会受到带电体的影响而发生定向移动,从而使导体的一部分带正电,另一部分带负电。这个现象就是静电感应。

实验图

在这个实验中,当我们把带正电的小球靠近枕形导体的 \(a\) 端,电子将会重新分布,\(a\) 端显负电,\(b\) 端显正电。

当把 \(a\)\(b\) 两端分开以后,再移开带电的球,由于 \(a\)\(b\) 两端不再导通,所以电荷无法重新排布,两端依旧显电性。

合拢分开的 \(a\)\(b\) 两端后,电荷重新分布均匀,两端均不带电。

验电器相关实验

验电器的结构初中已经学过,这里我们说它的两种用法。

  1. 检测物体是否带电。

    • 当物体带电时,将物体靠近验电器上端金属小球,发生静电感应,下端金属箔带上与物体同种的电荷,箔片张开。
  2. 检测物体带电的正负性

    • 先使用带正电的物体接触小球,让其间电荷发生转移,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此时移开带正电的物体,箔片不闭合。

    • 再使用带检验的带电体靠近金属小球,若物体带正电,根据静电感应的原理,金属箔将带更多正电,张开角度变大;反之,若物体带负电,金属箔将带更少正电,张开角度将减小。

自我评价(课后习题)

1.甲、乙两个金属小球相互作用。已知甲球带正电荷,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判断乙球是否带电,如果带电,带哪种电荷?

(1)两小球相互排斥;

(2)两小球相互吸引。

解答:(1)乙球带正电(2)乙球带负电

2.不带电的金属导体A与带正电的金属导体B接触之后也带正电,原因是( )

A. B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A上 B. A有部分正电荷转移到B上

C. A有部分电子转移到B上 D. B有部分电子转移到A上

解答:C。正电荷即为质子,不发生转移,发生转移的只能是负电荷(电子)。

3.如图1-1-7所示,带电小球靠近(不接触)枕形导体的一端,下面的金属箔片都张开,这种现象叫作“静电感应”,而不能叫作“感应起电”,为什么?

解答:静电感应是指,在外部带电体的作用下,导体内部电子发生移动,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重新排布,使得导体不同部分电性不同的现象。静电感应现象中导体所带的总电荷不变,只是发生了重新排布。起电的意思是,导体内部的电荷转移到外部,使得导体整体总电荷量发生了改变。所以不能称为感应起电。

4.使18世纪电学家们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是所谓的“吸引—接触—排斥”现象:将带电棒移近一悬挂在绝缘线上的轻质导体小球,可观察到球被吸引,若小球与棒接触后,它就立即被弹开。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解答:吸引过程中,由于“带电体可以吸附轻小物体的性质,小球被吸引。接触时,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两物体都带上了同种电荷。排斥过程,即为转移后两同性物体相斥的过程。

这一节终于结束了。有遗漏或疏忽的地方请到下方博客评论区指正。

点击前往博客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