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小说类文本(高中)

命题方向

  1. 理清情节

    1. 概括情节内容

    2. 分析情节作用

  2. 分析人物

    1. 描写方法、作用

    2. 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3. 评价人物形象

  3. 解析环境

    1. 环境特点及作用

    2. 对人物塑造及主题表达的作用

  4. 谈构思

    1. 构思安排特点及作用

    2. 结构安排的作用

    3. 全文结构联系分析

  5. 鉴赏方法

    1. 表现手法在塑造人物时的作用

    2. 表达方式对主题表达的贡献

    3. 语言特点分析

    4. 人物语言风格及其作用

  6. 明确主题

    1. 概括写作意图及主题

    2. 分析主题表达是否前后矛盾及原因

    3. 小说的社会意义分析

考点一:小说环境的分类与作用

自然环境

\(\longrightarrow\)人物活动中的场景、地点、气候、时间、景色

  1. 交代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天气、时间、景色、场面

  2. 描绘了……景象,渲染了……气氛

  3. 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某种心理

  4. 推动了情节发展

  5. 深化主旨

  6. 象征和暗示

  7. 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社会环境

\(\longrightarrow\)故事发展所依托的社会背景

  1. 交代人物成长及活动背景

  2. 表现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影响

  3. 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

考点二:小说情节分析

情节的作用

  1. 对人物:刻画人物性格

  2. 对环境:交代活动背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 对主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4. 对结构:贯穿线索、照应前文、埋伏笔等

情节特点及作用

  1. 顺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 倒叙:制造悬念,增强生动性

  3. 插叙: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加丰满,对上文做补充,对下文做交代,照应上下文

重复出现的“人”或“物”的作用

  1. 贯穿全文的线索

  2. 照应全文,使文章更加紧凑严谨

  3. 推动情节故事发展:

    1. 人物:侧面刻画人物形象

    2. 主旨: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3. 艺术效果:增强作品的戏剧性和性格特征

Tip

如果叙述者是“我”,可分析为见证者角色,增强文章真实感。

考点三:标题的设置、含义与作用

标题比较与选择

步骤:先表态,再陈述理由

  1. 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制造悬念,讽刺,双关的作用

  2. 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

  3. 有利于突出……的主题

  4. 替代题目……的缺点

标题含义分析

表层+深层

标题作用分析

  1. 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 贯穿全文的线索

  3. 点明时间、地点,创设背景,渲染气氛

  4. 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5. 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6. 揭示主旨,深化主题

  7. 具有象征、比喻、双关的作用

  8. 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人物情感

考点四:开头与结尾的作用

开头的作用

A:设疑法 B:写景法

  1.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埋下伏笔

  2. 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3. 推动情节的发展

  4. 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气氛

结尾的作用

  1. 出乎意料式

    1. 艺术效果: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2. 情节结构:与前文伏笔照应又在情理之中,照应开头或标题,总结或收束全文
    3. 表现人物性格:能够更好的刻画人物
    4. 主旨: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2. 悲剧式

    1. 艺术效果:增强,悲剧效果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2. 情节结构:照应开头或标题,使结构严谨,总结并收束全文,与开头,首尾呼应
    3. 表现人物性格:能够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主体,旨使情节荒诞离奇
    4. 四主题点明中心或深化主旨
  3. 喜剧式

    1. 艺术效果:戏剧性的结尾让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欣慰愉悦的感受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4. 戛然而止式

    1. 艺术效果: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想,让读者再创造,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考点五:写作技巧分析

  1.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想象、联想、正侧结合、以小见大、先抑后扬、虚实结合

  2.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 人称作用分析:

    1. 第一人称:叙述自然,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给读者生动感
    2. 第二人称:以对话者的口吻来叙述,可以读者的互动感,显得亲切自然,便于感情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文章的感情
    3. 第三人称:用比较客观的发展来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了现实,转变灵活
  4.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